对于千禧年后出生的人而言,桃酥或许是很陌生的东西,然而在上一代莱芜人的记忆中,它却是无可取代的童年味道。
桃酥
奶奶的新年礼物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每逢过年,莱芜人总爱包上几包桃酥走亲访友,倍有面子。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去奶奶家最期待的恐怕也就数那一包被牛皮纸包裹严实却依然散发着油面甜香的桃酥了。奶奶总将收到的桃酥藏起来,只有孩子们都回家时才打开抽屉,变戏法似的变出来。香酥可口的桃酥让孩子们忍不住流出口水,从奶奶手中接过来,咬一口,满口香甜,再咬一口,满手沾满甜渣,吃完最后一口,舔干手指,依旧回味无穷。
装箱
一份特殊的嫁妆
虽然如今桃酥已失去其作为年礼的神圣地位,但是它却在人们的记忆和糕点师傅的手艺中流传下来。有资料记载,桃酥包括:到口酥、宫廷口酥、蛋黄口酥、瓜子酥、花生酥、芝麻酥、奶油桃酥等。
在莱芜本地,提起桃酥,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到口酥”了,也就是莱芜人通常说的“口酥”。
陈玉平,在莱芜做到口酥已经27年了。1991年,陈玉平与丈夫平安忠从肥城落户到莱芜西关,初来乍到,日子过得有点艰难。幸好出嫁时父亲将老祖宗一直传男不传女的糕点秘方当作嫁妆给了她。为了维持生计,陈玉平便搭起土炉按照父亲传授的秘方开始烤制到口酥。
半机械化加工
25个一炉,陈玉平烤一天也才能做300多个。烤完后,她便推着小铁车到官寺商场送货。5年后,凭借着极佳的口感,陈玉平做的到口酥渐渐供不应求,她就把家里的土炉换成了电烤箱,提升产量。2006年,陈玉平被和面机伤了手,这让一直做果品批发生意的丈夫十分心疼,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全力帮助妻子做糕点。2年后,在夫妻俩的共同努力下,到口酥的销量越来越高,生产也进入了半自动化时代。
停不下的岁月之味
现如今,陈玉平的到口酥加工已实现了产业化,平时仅需对用料、口感进行把关,但在糕点加工间内,她却依然保存着最初的那套土炉。制作纯手工到口酥依旧是陈玉平日常的一大乐事。
放入面、糖、油后和面
将面粉、大油、白糖按比例倒入面盆中,加入适量鸡蛋、酵母,搅拌均匀,而后和面。和面最讲究技巧,必须用叠加式的方法才能让烤制出的酥饼酥脆多孔。
活好的面团
入模具
待发酵结束,面色鲜亮时,将醒好的面放入模具,均匀按压后,用面杖敲打模具,成型的到口酥便自行脱落。
桃酥生胚摆盘
将生胚均匀摆放到烤盘中,撒上黑芝麻,放入炉中烤制。在180℃恒温烘烤下,15分钟后,一炉膨化均匀、色泽焦黄、香气扑鼻的到口酥就出炉了。
炉火
土炉烤制的桃酥
新烤制的到口酥不仅闻起来香,吃起来更是令人停不下来。第一口酥脆,第二口香甜,第三口唇齿沁油,吃完一个总忍不住再拿一个。
烤好的桃酥出炉
对于陈玉平而言,最初制作桃酥只是为了生活,可随着消费者的青睐和市场的需求,制作桃酥更成了陈玉平的一份事业。
在机械不断取代人工的今天,陈玉平越发意识到传承手工技艺的重要性。为此,她将祖上传下来的陈家糕点技艺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让儿子跟在自己身边,手把手地传授糕点制作方法。
正是在这样世代更迭的传承中,莱芜人记忆中的桃酥穿越年代的风雨,沉淀出岁月的味道。